斷舍離讀書心得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喜歡買買買的我,經(jīng)常為房間里充斥的物品發(fā)愁,尤其是搬家的時候,面對那大堆的行李,真心累!
然而在生活中,我總是會控制不住的買很多東西,有用了一年還沒用完的面膜、有還能用兩年的洗發(fā)水、三瓶沒用完的爽膚水還有一瓶未開封的、可以用一年的面巾紙、四瓶都只用了一點點的精油……明明已經(jīng)用不完,心里卻還是覺得不夠。
看了《斷舍離》后才知道,我是喜歡憂慮未來型的人,這類型的人特點是喜歡過分囤積日用品。就比如我:去年無意識的買了7瓶洗發(fā)水,每次有優(yōu)惠就買,總覺得不買就虧了,雖然是自己很喜歡的洗發(fā)水,但一想到一瓶都要用4個月就憂傷。還有夏天買的暖寶寶,用了一整個冬天才用完。因為買2送1囤了近100片面膜。每次用這些物品都覺得心很累,沒有一點放松的感覺。
現(xiàn)在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規(guī)則:只囤1-3個月的量,如果一樣東西能用1-2個月,就用的差不多再買。避免不良囤貨。書上說:不良囤貨=負債。要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總憂慮以后的日子,要相信在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你總能想到方法。
《斷舍離》的第一步是:“斷”。第一,不因為優(yōu)惠打折,囤積很多物品,控制物品的量。第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東西,買了自己一定會用,哪些東西,買了自己絕對不會用。哪些東西適合自己,哪些東西只是因為便宜,并不適合自己。只有所買之物,都是我之歡喜,都能物盡其用,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物品。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分析自己,在買東西前深思熟慮,讓買的每一樣物品都能有它的價值。
“舍”也是一個比較難的步驟?!斑€能用,扔了怪可惜的”、“萬一哪天還用的上呢”、“花了好多錢買的”……在想舍的時候,這些想法總是冒出來,讓你“舍”不掉。
首先,當你沒有學會“斷”的時候,你是做不到真正的“舍”。因為就算你舍了,你又會去買。只有學會了“斷”,這個“舍”才有意義。
其次,“舍”的原則是:我需不需要,而不是物品還能不能用。主語是自己,而非物品。物品只有我用才有價值,我不用再好的東西,也無用。
然后,時間軸是“當下”。不要總覺得以后會用。特意檢查了自己當下在用的物品,沒有一件是以前不喜歡用,擱置很久,重新使用的物品。書上說“當下都不會用的物品,以后就更不會用了”。
舍棄掉你當下不會用的物品,5次里,你只會有一次因為沒東西用而煩惱,而留著這樣東西,5次里,你會有4次因為這樣東西而煩惱。
斷舍離,做到了“斷”、“舍”,你才能真正的“離”。
在選擇物品上,也可以選擇好的、有質(zhì)的物品,這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允許自己使用好的東西,寧可“少而有質(zhì)”,也不要“多而廉價”。
明白一樣物品,處理起來特別復雜,所以在購買前會反復思考,同時也不輕易送朋友東西,因為朋友若不喜歡,處理起來也挺麻煩的,而且這么多年,好像朋友送的禮物,很少有在使用的,基本都當做紀念品收藏著。
這是一本教我們給物品、給欲望做減法的書。用最少的物品,過最舒適簡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