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亚洲中文 字幕 国产 综合,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中文字幕熟妇

2024屆濰坊高考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 澤慧

山東省濰坊市、濱州市2024屆高三一模于3月4日開考!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關于2024屆濰坊/濱州高考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的相關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4屆濰坊高考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濰坊市2024屆高三一模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自從以“疑古辨?zhèn)巍睘樘卣鞯墓攀繁孢\動興起后,中國古史學界圍繞著黃帝事跡是“神話的歷史化”還是“歷史的神話化”這一問題爆發(fā)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論。

所謂“神話的歷史化”,就是認為黃帝本為天神,而后有一個被歷史化的過程。持此觀點的古史辨派學者使用的關鍵詞是“神話”和“歷史”,并兼及“傳說”。

按照古史辨派學者的觀點,傳說是以口傳為特征的一種故事,它的內(nèi)容包括神話和歷史。神話是否可以為古史研究采用,取決于其是否包含史實。從邏輯學角度來說,在文字記錄沒有產(chǎn)生以前(口傳時代),傳說是神話和歷史的屬概念(上位概念)。同時,古史辨派學者認為有些神話中有歷史真實。隨著文字記錄的出現(xiàn)(文本時代),傳說中的部分神話、歷史內(nèi)容開始轉(zhuǎn)化為文本。這一時期,由于新的歷史記錄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產(chǎn)生,文字使用者還有可能直接創(chuàng)造新的神話。這時候,傳說和歷史、神話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

所謂“歷史的神話化”,就是認為黃帝傳說有歷史的根基,其后進入神話,這是歷史與神話互滲的結果。從持此觀點的學者一方來看,批評古史辨派陣營使用的關鍵詞則是“傳說”和“歷史”,而兼及“神話”,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與古史辨派相比,“歷史”的用法無別,“神話”的用法略有區(qū)別,“傳說”的用法則差別極大。就內(nèi)涵而言,神話不含史實成分,傳說則往往含有史實成分。這一陣營,更多的站在西方“傳說”的傳統(tǒng)上。從概念關系來看,西方文獻的傳說與神話、歷史是并列關系,徐氏基于這種關系把這三個概念引申為了“進化論式”的歷史分期概念(如下圖),試圖以此證明古史辨派的觀點缺乏科學性。

2024屆濰坊高考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傳說”這一概念,折射著東西文化的碰撞。從語源來看,徐旭生使用的“傳說”對應著英語的legend,在西方文獻中,legend多用于講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義與今天我們說的“傳奇”“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相近。然而,漢語文獻固有的“傳說”一詞若要譯作英文,其譯稱則因語境差異而截然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用漢語“傳說”來翻譯legend時,也勢必會陷入內(nèi)涵難以“等價”轉(zhuǎn)換的困境,這種窘?jīng)r即翻譯界所稱的“不可通約性”。當徐氏成為史學界批評古史辨派疑古傾向的旗幟性人物時,學者們?nèi)绻荒苷驹谥形魑幕鲎驳母叨戎赋鲂焓现髦械膯栴},便難免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要同時解決“黃帝是人是神”的問題和神話學在歷史學、考古學研究中的地位問題,關鍵就在于重新確定神話、傳說和歷史三個概念的內(nèi)涵及其關系。簡單地說,我們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學者處理神話、傳說、歷史這三個概念關系的方法,同時吸納徐旭生對傳說概念的處理,以上兩個問題便有望初步得到解決??傊?,近代史上的這場“黃帝人神之爭”,無論中國知識分子的觀點存在多少瑕疵,我們都應該向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輩致以敬意。

(摘編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學術史上的“黃帝人神之爭”與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批青銅神像、神樹以及黃金制品等,考古人員測定出六個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學年代數(shù)據(jù)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間。這些考古新發(fā)現(xiàn)帶給世人強烈的沖擊。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與古史傳承體系?三星堆在既往的歷史文獻中有無線索可尋?這首先涉及一個爭議多年而至今仍存歧義的基本立場,即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古史傳說及其價值。

長期以來,對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張,學術界有過很多討論。有學者認為,疑古思想在當時的背景下,對于沖破以儒家經(jīng)典為“正統(tǒng)”的封建思想的羅網(wǎng)、提倡科學與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動作用。自顧頡剛發(fā)起古史大討論后,再也沒有人糊里糊涂地將“盤古氏,開天地”的傳說作為真實的歷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適1921年提出“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對此,李學勤先生早已提出過批評,認為其“懷疑過度”,如此一來,“過去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一下子縮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統(tǒng)統(tǒng)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學和古文獻研究所取得的成績,似乎可以達成一個基本的共識:我們在重建古史過程中,應在對考古學文化譜系進行科學梳理的基礎上,注重對古代口頭或書本文獻進行去偽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學分析,尋求可能存在的原初“歷史信息”和“歷史線索”。因為無論是考古實物,還是古史傳說,前者雖然真實、客觀,但卻只是歷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點滴;后者雖然貌似全面、周到,卻是真?zhèn)坞s陳的。

事實上,自1928年安陽殷墟考古發(fā)掘以來,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記?殷本紀》所記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經(jīng)以確切的證據(jù)印證了殷墟為商代晚期都邑,證明《史記》等文獻記載的晚商史可為信史,也顯示出古史傳說的史料價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傳說相比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體為夏商周時期的遺存,在古史傳承體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關“古蜀”的傳說和記載,有些古史傳說還包含大量未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馴”的樸素內(nèi)涵,恰可與三星堆獨特的考古學文化面貌相互對應、進行比較。因此,我們贊同當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當中所主張的觀點:“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質(zhì)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虛造的。”通過探索古史傳說中的這些“質(zhì)素”與“核心”,從傳說中去尋找“史實”的線索,或許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三星堆,從而也重新估量中國古史傳承體系的價值和意義。

(摘編自霍巍《三星堆考古與中國古史傳承體系》)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持“神話的歷史化”觀點者認為,黃帝本來存在于神話傳說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實。

B.持“歷史的神話化”觀點者認為,黃帝的傳說可作為歷史研究的內(nèi)容,但要剔除后來神化的部分。

C.兩則材料都談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并涉及了其觀點,但各自具體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過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評者爭論的問題,解決了三星堆在歷史文獻中無線索可尋的問題。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史學界圍繞著“黃帝人神之爭”爆發(fā)的學術爭論曠日持久,其焦點之一是神話能否被歷史研究采用。

B.翻譯具有“不可通約性”,若將漢語“傳說”一詞譯作英文legend,會陷入內(nèi)涵難以“等價”轉(zhuǎn)換的困境。

C.中國古史傳承體系有關于“古蜀”內(nèi)容的記載,包含未經(jīng)儒家整理的史實信息,從而為三星堆出土實物提供了對應記載分析。

D.安陽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記》相關記載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適“東周以上無信史”的說法。

3.下列選項能夠支撐材料一中“神話含有史實成分”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為止在中原青銅文化體系中所不見的器物群,對于古蜀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B.良渚遺址中,王城廢棄,神話流傳下來,發(fā)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龍鳳崇拜的神話物象,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展示了歷史文獻與考古發(fā)掘成果,這雙重證據(jù)使傳說中的夏朝走向歷史真實。

D.《大戴禮記?帝系》:“黃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chǎn)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chǎn)顓頊?!?( )

4.根據(jù)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觀點,下列對“文本時代”傳說、神話、歷史之間的關系標示正確的一項是(3分)

2024屆濰坊高考一模語文試題及答案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對“傳說”與“史實”關系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古史傳說及其價值?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團湖的棲鳥 李治邦

城市邊上有一泓湖,人稱團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凈清澈,湖面的水鳥很多,飛起來千姿百態(tài)。團湖邊兒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幾層的高樓,外表又漂亮又現(xiàn)代。這排樓把幾個大雜院擋在了里頭。

耿老這套房子在高樓的最高層,能從窗戶俯視到團湖全貌,湖上那一團團的水汽在清晨慢慢騰起,好看的水鳥在湖面上掠過,劃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戶上就能瞅見水鳥嬉戲的場面,耿老喜歡這團湖的水鳥。

搬來的頭天,耿老把兒子叫來,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有個要求,家里不許談京劇,不許放京劇錄音,也不看京劇演出的錄像電視。說著,耿老從墻上摘下他那幅在《借東風》里扮演諸葛亮的彩色劇照,扔進箱子里。這幅劇照,搬家時兒子擺弄了半天,換了好幾個地方才掛上。兒子兒媳被父親這番話說蒙了,面面相覷。耿老在京劇界的名望足以獨占鰲頭,他表演的《借東風》在全國都有影響,什么時候演出什么時候劇場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練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個跛子,無法再登臺了。劇團領導婉轉(zhuǎn)地告訴耿老,當個顧問吧。耿老受不了這個,他生性剛烈,搖頭回絕,毅然決然告別劇團,悄然離開省城來到這里。

耿老很少跟鄰居們打招呼。鄰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劇名家背景。從搬到高層,他就從來沒有張過口。兒子其實會幾句,畢竟從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誘惑耿老。要是以往耿老肯定會接著唱,還會指導一番,可耿老始終都無動于衷。兒子悄悄對媳婦說,父親算是與京劇無緣了。

耿老天天悶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團湖遛遛彎兒。

那天黃昏,雖然入秋很久,但團湖依舊沒有結冰,湖水在蕩漾。團湖有幾處延伸到湖內(nèi)的親水平臺,①耿老走過去,發(fā)現(xiàn)特別像一座舞臺,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臺上。幾十只水鳥在湖面上飛翔,不大一會兒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著,顯得很神氣,什么顏色的鳥都有。耿老很興奮,喊著:“你們想聽什么呀!”旁邊來了幾個遛彎的大雜院人,跟他聊天說,這些水鳥都是從幾百里外長江那兒來的綠頭鴨、綠翅鴨、赤麻鴨,它們喜歡團湖的水質(zhì),干凈、清甜,在這里過冬取暖。有幾只膽大的水鳥就落到他們腳下。大雜院的人拿出準備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給它們吃,于是更多的水鳥飛過來。耿老忽然來了興致,情不自禁地唱起來:“望江北鎖戰(zhàn)船橫排江上,談笑間東風起,百萬雄師,煙火飛騰,紅透長江!”幾個人喝彩,使勁兒鼓掌。耿老忽然覺得自己失態(tài)了,連忙掩飾著,解釋著:瞎唱,瞎唱。他看見那幾十只水鳥騰空而起,在他頭頂上徘徊著,發(fā)出嘎嘎的聲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見水鳥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軟。

有一天,電視臺節(jié)目預告說要播放耿老的《借東風》,這是耿老前幾年在省城大劇院的演出實況,那天滿座。當時京劇名家馬連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從北京趕過來,在后臺擺滿了鮮花。本來應該很涼爽的天氣忽然悶熱,耿老要去團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團湖的道上,耿老和兒子忽然聽到背后傳出一陣清脆悅耳的胡琴聲,還有聽眾的喝彩聲。兒子臉色大變,慌著欲拉耿老離開,耿老猶豫了一下,腳步頓了頓,開始慢騰騰地朝大雜院走去。

大雜院有一個空地,圍坐了不少人。③正當央擺著七把椅子,坐著京胡、京二胡、月琴、鼓佬及武場的“三塊銅”,真是陣容整齊。這七位都年過六旬,是大雜院那幾位名票,也夾雜著高層的戲癮者。幾位搖頭晃腦好不得意,那唱戲的主兒也已滿頭白發(fā),是一個羅鍋。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聽眾里,目不轉(zhuǎn)睛地瞅著這群老者。兒子在身邊,一個勁兒小聲勸著,父親您聽會兒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兒子是怕勾了他那個魂兒。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那位白發(fā)羅鍋的老者有滋有味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計》,嗓子有些沙啞,時不時還錯板,可這絲毫都不影響他的情緒,儼然他就是當年的馬連良、譚富英。他唱完了,過足癮了,周圍聽眾鼓起了掌。他向聽眾揮手,好一副興致盎然的樣子。那位鼓佬站起來豁著嗓子說,哪位還點?你們點什么,我們就能唱什么!語氣大,氣派也瀟灑。一個抱孩子的年輕婦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聽《借東風》。這句話把鼓佬的神氣打掉了一多半。這《借東風》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佬不好意思地說,換一段。④那個婦女固執(zhí)地說,不換,我知道這段難唱,我就愛聽這段呢。有人開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鄰居之間的嘻嘻哈哈、打鬧逗趣。

耿老撥開聽眾,走到院子中間,他緩緩地對大家拱拱手,說:若不嫌棄,我伺候各位一段《借東風》?兒子想勸,但兩腿已不聽使喚。鼓佬疑惑地打量著耿老,您……能唱?耿老笑了笑,試試吧,很久沒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來,大雜院的燈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運了運氣,他隱約聽到團湖上的水鳥在飛,發(fā)出他喜歡的那種嘎嘎聲,好像是掌聲和喝彩聲。月色撩人,他看見周圍的人都抻著脖子看著他,那一副癡迷的樣子,其實他很熟悉,每次上臺都能看到,那時候的心境就是陶醉。過門拉完,他唱出了“習天書,玄妙法……”

還沒容聲腔完全落下來,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異口同聲地站起來親切地喊著:是耿老啊!

耿老的眼淚奪眶而出,任憑怎么使勁兒,再也唱不出來了……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以“棲鳥”入題,行文中多次寫到水鳥,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蘊。

B.耿老常常到團湖遛彎兒,相關描寫讓人物心理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逐步得到展現(xiàn)。

C.耿老兒子先“勸唱”后又“阻唱”,前后行為看似矛盾,實則是對父親的關心。

D.小說描寫了“大雜院”中普通民眾對京劇的喜愛,體現(xiàn)出真正的藝術在民間。

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第①句這一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實他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真正放下對京劇的熱愛。

B.第②句運用雙關手法,“柔軟”二字暗示出耿老內(nèi)心的失意與糾結正在逐步趨向消解。

C.第③句運用借代手法,用樂器代人,語言特色鮮明,展現(xiàn)文化生活場景,讀來饒有趣味。

D.第④句運用語言描寫,寫點戲人對鼓佬的刻意刁難,增添了文章波瀾,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

8.《借東風》是理解耿老這一人物的關鍵,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5分)

9.小說以耿老“任憑怎么使勁兒,再也唱不出來了……”結尾,有怎樣的文學效果?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李斯問孫卿子①曰:“秦四世有勝,兵強海內(nèi),威行諸侯,非以仁義為之也,以便從事而已?!?/p>

孫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將率,末事也?!厮氖烙袆伲瑐苽迫怀?痔煜轮缓隙埣阂?,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tǒng)也。故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勝之也②,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亂也。

“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殺戮無時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豈令不嚴、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統(tǒng)之者非其道故也?!?/p>

(節(jié)自《荀子?議兵》)

材料二:

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遞興廢,勝者用事。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zhàn)矣,勝者為長。長則猶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長,長之立也出于爭。爭斗之所自來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賢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兒之有過也立見;國無刑罰,則百姓之相侵也立見;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罰不可偃于國,誅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節(jié)自《呂氏春秋?孟秋紀》)

【注】①孫卿子,即荀況的尊稱。②傳說湯在鳴條打敗了桀,周武王在甲子日打敗了紂王。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標號涂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殺戮無A時B臣下C懔然D莫必其命E然而周師至而令F不行乎G下H不能I用其民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一,全、完全,與《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中的“一”意思相同。

B.極,達到極點,與《蘭亭集序》“足以極視聽之娛”中的“極”意思不同。

C.偃,止息,其義由《項脊軒志》“偃仰嘯歌”中“偃”這一本義引申而來。

D.相,相互,與《孔雀東南飛》“會不相從許”中的“相”意義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李斯主張實行霸道,認為秦國四代以來擁有最強大的軍隊,威力盛行在諸侯中,不是靠仁義來形成這種局面的。

B.荀子反對李斯的觀點,認為李斯說的并不是真正的便利,真正的便利是抓住使國家強盛的根本,避免世道混亂。

C.材料二以炎黃、共工、五帝、蚩尤等都曾發(fā)動戰(zhàn)爭為例,證明戰(zhàn)爭的由來、兵器的發(fā)明已經(jīng)相當久遠,無法禁止。

D.材料二用家庭中廢除責打就會出現(xiàn)過錯、諸侯國中缺少刑罰就會引發(fā)侵奪等事例類比出觀點,增強文章說服力。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4分)

(2)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zhàn)矣,勝者為長。(4分)

14.對于戰(zhàn)爭,兩則材料的態(tài)度有何異同?請簡要說明。(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滿庭芳①

晁補之

鄉(xiāng)物牽情,家山回首,浩然歸興難收。報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卻笑當年牛下,輕自許、激烈寒謳③。成何事,夷猶桂輯,蘭芷詠芳洲。

人生,萍梗跡,誰非樂土,何處吾州?算不須,臨岐惝恍遲留。要看香爐瀑布,丹楓亂、江色凝秋。真堪與,瀟湘暮雨,圖上畫扁舟。

【注】①本詞為作者被貶信州(今江西)途中登臨廬山而作。②拚:舍棄,不顧惜。③春秋衛(wèi)國人寧戚,喂牛于齊國東門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開篇前三句由“鄉(xiāng)物”引發(fā)了詞人的情感,讓其歸興難收,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diào)。

B.“牛下”“激烈寒謳”借用寧戚典故寫詞人年輕時的報負,“卻笑”二字飽含自嘲之意。

C.詞人在下闕開始勸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處處都是樂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猶豫。

D.“圖上畫扁舟”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尊還酹江月”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

16.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要看香爐瀑布,丹楓亂、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證這一觀點的?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形象的比喻強調(diào)百姓對國家的重要性,體現(xiàn)了儒家“民為貴”的思想。

(2)楓葉意象在古詩文中常與離人的愁情緊密相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出離別時的傷感,王實甫《長亭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則讓秋景與離人的悲情融為一體。

(3)小剛在觀看春晚節(jié)目《山河詩長安》時,被詩人李白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位詩人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嘆他的自信與灑脫。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①“柳絮因風”之所以比“空中撒鹽”更佳的原因,②是“鹽”與雪只是顏色一致,③而“柳絮”則不僅形似,而且色似。④大雪洋洋灑灑漫天飛舞,⑤既富有文學意蘊,⑥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常說“瑞雪兆豐年”,實際上,積雪除能夠為冬小麥保暖外,其他作用不大,難以說“兆豐年”。持“兆豐年”觀點者認為, A 。其實北方春旱多發(fā)生在三月至五月,遠等不到作物主要需水期,雪水就蒸發(fā)完畢了。

人們還通常認為“下雪不冷化雪冷”,原因是什么呢?辭典中的解釋都一樣,即“化雪時因雪的溶解蒸發(fā)會消耗大量熱量”。此種解釋可稱之為悖論。簡單說來,“ B ”,而“大面積化雪時因蒸發(fā)耗熱,氣溫一定是低的”,這兩種情況是不能同時存在的。

這個俗語實際是一種氣象學現(xiàn)象。降雪時當?shù)匚挥诶錃鈭F邊緣,這時并不很冷,但等到大北風刮過,當?shù)剡M入冷氣團中心,雪在陽光下融化,這時才最冷。有時冷氣團來臨,即使沒有降雪,但后來氣溫卻可以比有雪情況下更低。實際上,冷氣團南下常常波及數(shù)十萬平方公里,高度幾千米,這龐大體量的低溫豈是局部地區(qū)小小地面化雪所能導致的。

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4分)

20.請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45個字。(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我小時候進戲園,深感那是另一個世界。那時大家都說聽戲,不大說看戲。常有人坐在戲園子的邊廂下面,靠著柱子,閉著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搖晃著腦袋,手輕輕地敲著板眼,聚精會神地欣賞那臺上的歌唱。①對于戲我當然聽不懂,只能欣賞丑戲武戲。后來年紀稍長,我漸漸能欣賞唱戲的韻味了。②前幾出戲都照例的是無足觀,在那亂糟糟的環(huán)境中熬幾個小時,等到好戲上場,名家一露面,場里立刻鴉雀無聲。③受半天罪,能聽到一段回腸蕩氣的唱兒,就很值得。④

后來,不知怎么,老伶工一個個的凋謝了,換上來的是一批較年輕的角色,這時候有人喊著要改良戲劇,好像藝術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種藝術形式過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個新芽,卻沒料到一種藝術成熟衰老之后還可以改良。臺面改變了,新劇本出現(xiàn)了,新腔也編出來了,新的服裝道具一齊來了。有一次看《天河配》,那位人高馬大的演員穿著緊貼身的粉紅色衣褲作沐浴狀,觀眾樂得直拍手。我說:“完了,完了,觀眾也變了!”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戲。聽戲的少了,看熱鬧的多了。

21.“‘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確是真有那種感覺?!边@個句子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3分)

A.①處B.②處 C.③處 D.④處

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在語言表達上很有特色,請從句式特點、用詞特點中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評點。(3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邊界,指地區(qū)和地區(qū)之間的界限。有形的邊界直觀醒目,無形的邊界則引發(fā)我們更深的思考。其實,學習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創(chuàng)新乃至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邊界。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以“邊界”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濰坊一模高三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

1.D(“解決了三星堆在歷史文獻中無線索可尋的問題”錯誤,原文說“或許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重新認識三星堆”)

2.C(“為三星堆出土實物提供了對應記載分析”錯,材料二中提到記載的內(nèi)容恰可與三星堆考古文化面貌相互對應、進行比較)

3.B(A項是考古對歷史研究的作用,C項是傳說中有史實成分,D項是書籍記載的傳說內(nèi)容)

4.A(B項錯誤,C項為西方概念關系,D項為口傳時代概念關系。

5.(1)兩位作者都認可傳說中有史實的成分。(2分)

(2)①正確理解“神話”“傳說”“歷史”三個概念的內(nèi)涵及其關系。②科學梳理考古學文化譜系,注重對古代口頭傳說或書本文獻的科學分析,尋求原初的歷史信息和線索。③探索古史傳說中歷史方面的質(zhì)素和核心,尋找史實線索,為重建中國古史傳承體系提供有力證據(jù)。(4分。每點2分,任選兩點作答可得滿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7分)

6.D(“體現(xiàn)出真正的藝術在民間”不當)

7.D(“對鼓佬的刻意刁難”錯誤)

8.①《借東風》廣受贊譽,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業(yè)的巔峰,也是他心理產(chǎn)生落差的源頭。(3分)②再唱《借東風》,讓耿老最終釋懷,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2分)(5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9.①展示人物心理。細微地寫出了耿老感動于被認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②使情節(jié)再添波瀾,增強了小說的張力,使文章更有可讀性。③產(chǎn)生留白的藝術效果,讓表達更為含蓄,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和思考。(6分。每點2分。若從其它角度答題,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BEH(原文標點:殺戮無時,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

11.C(C“偃仰嘯歌”中“偃”是“仰臥”的意思,用的是本義。A.“四海一”中的“一”是“統(tǒng)一”的意思;B“治辨之極也”中的“極”是“頂點”的意思,引申為“最高準則”;D.“會不相從許”中的“相”是偏義副詞,指動作的意義偏重于一方)

12.C(“證明戰(zhàn)爭的由來、兵器的發(fā)明已經(jīng)相當久遠,無法禁止”錯誤,炎黃、共工、五帝的例子證明了戰(zhàn)爭的由來很早,無法禁止;蚩尤的例子是說明兵器的發(fā)明比蚩尤還久遠)

13.(1)政事治理好,百姓就親近他們的君主,喜歡他們的君主,并且樂意為君主犧牲。(“修”“輕”各1分,大意2分)

(2)沒有蚩尤的時候,人類本來就砍削樹木作為武器進行戰(zhàn)爭了,勝利者做首領。(“固”“長”各1分,大意2分)

14.(1)同:都認為戰(zhàn)爭不能廢止。

(2)異:①材料一認為禮為根本,戰(zhàn)爭為末節(jié);②材料二認為應主張正義的戰(zhàn)爭。(3分。每點1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A(“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diào)”錯誤)

16.①香爐峰的瀑布飛流直下,漫山的紅楓一片紛繁,江水凝聚著無邊秋色,描繪了廬山的壯美景色。②寓情于景,傳達出詞人對美景的贊美以及內(nèi)心的豁達。③“亂”與“凝”分別又有“紛亂”“凝重”之感,難掩詞人貶謫失意帶來的傷感之情。(6分。每點2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1)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2)楓葉荻花秋瑟瑟曉來誰染霜林醉

(3)示例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示例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示例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6分。每空1分,錯字、漏字不得分)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4分)

18.(1)語句:①修改:去掉“之所以”(2)語句:③修改:將“形似”與“色似”互換(3)語句:④修改:“洋洋灑灑”改為“紛紛揚揚”(6分。改對一處得2分)19.A冬雪融化可以緩解春旱B大面積化雪時氣溫要高(4分。每空2分)

20.示例:“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不是雪融化蒸發(fā)耗熱,而是下雪和化雪時當?shù)靥幱诶錃鈭F的不同部位。(4分。每一分句2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6分)

21.D

22.示例一:句式特點

①長短結合,使句式靈活多樣,錯落有致;②“老了,衰了,死了”運用整句,細致描繪了藝術形式逐漸衰亡的過程。

示例二:用詞特點

①連用三個“了”字強調(diào)了藝術形式有逐漸衰亡的過程;②“只”“卻”“還”三個字,表達了作者對藝術被隨意改良的訝異與不滿。

(3分。任選一個角度評點,答案合理即可)

四、寫作(60分)

23.參照2023年新高考I卷作文閱卷評分標準。建議基準分為44分。

【附: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斯問荀況說:“秦國四代保持強盛,兵力是四海之內(nèi)最強大的,威力盛行在諸侯之中,它不是靠仁義來實現(xiàn)的,不過是順著便利的形勢去做罷了?!?/p>

荀子說:“這不是你所懂得的。你說的便利,不是真正便利的便利;我說的仁義,才是最便利的便利。仁義,是用來把政事治理好的。政事治理好,百姓就親近他們的君主,喜歡他們的君主,并且樂意為君主犧牲。所以說:“一切都在于君主,將帥,是次要的。”秦國四代保持強盛,但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經(jīng)常畏懼天下各國全部聯(lián)合起來顛覆它,這就是所謂的亂世的軍隊,他們沒有抓住根本。所以商湯放逐夏桀,并不是在鳴條大戰(zhàn)時放逐夏桀的;武王誅伐商紂王,也不是在甲子這天的早晨戰(zhàn)勝商紂王的,都是原先一貫施行禮義實行教化的結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仁義之師?,F(xiàn)在你不追索它的根本,而去探究細枝末節(jié),這就是世道混亂的原因。

“禮,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是強盛穩(wěn)固國家的根本,是威力盛行的途徑,是建立功名的綱要。天子諸侯遵循它,所以得到了天下;不遵循它,所以毀滅了國家。所以,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不足以取得勝利;高高的城墻,深深的護城河,不足以鞏固國防;嚴酷的法令,繁多的刑罰,不足以形成威力。遵循禮這一途徑這一切才能辦到,不遵循禮這一切都會廢止。商紂王將比干剖腹挖心,囚禁了箕子,還施行了炮烙的酷刑,任意殺戳,臣下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道是否一定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周朝的軍隊一到商紂王的命令就無法在下面施行,就不能調(diào)動他的百姓。這難道是法令不嚴酷、刑罰不繁多的緣故嗎?是由于他們統(tǒng)治自己的國家不遵循禮的途徑啊。”

材料二:

戰(zhàn)爭的由來相當久遠了。黃帝、炎帝已經(jīng)用水火爭戰(zhàn)了,共工氏本來恣意發(fā)難了,五帝之間本來互相爭斗了。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興起、滅亡,勝利者統(tǒng)治天下。人們說“蚩尤開始制造了兵器”,其實,兵器并非蚩尤創(chuàng)造的,他只不過是把兵器改造得更鋒利罷了。沒有蚩尤的時候,人類本來就砍削樹木作為武器進行戰(zhàn)爭了,勝利者做首領。只有首領還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設置君主。君主仍不足以治理好百姓,所以設置天子。天子的設置是在有君主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君主的設置是在有首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首領的設置是在有爭斗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爭斗的由來相當久遠了,不可禁止,不可平息。所以古代的賢王主張正義的戰(zhàn)爭,從未廢止戰(zhàn)爭。

家中如果沒有責打,僮仆、小兒犯過錯的事就會立刻出現(xiàn);國中如果沒有刑罰,百姓互相侵奪的事就會立刻出現(xiàn);天下如果沒有征伐,諸侯互相侵犯的事就會立刻出現(xiàn)。所以,家中責打不可廢止,國中刑罰不可廢止,天下征伐不可廢止,只不過在使用上有的高明、有的笨拙罷了。所以古代的圣王主張正義的戰(zhàn)爭,從未廢止戰(zhàn)爭。

18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