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
借助故事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那么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頄|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供大家參考!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1
徐一戎,男,1924年生。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八一農墾大學兼職教授,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會副理事長。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yōu)秀農業(yè)科技工作者、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特等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在中國地圖上,北緯40°以上的黑龍江省行政區(qū)內,有大片覆蓋著水紋的地方,這便是神奇的北大荒。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在這里建立了墾區(qū),北大荒進入了大規(guī)模墾荒的新時代。北大荒位于北緯高寒地帶,一年之中1/3的時間在冰霜籠蓋之下,冬季氣溫低至零下40℃,凍土層最深達2.5米。加上地勢低洼,歷史上,這里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然而,這一切都因為一位水稻專家——徐一戎的不懈追求改變了,如今的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實的“北大倉”。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2
黑龍江墾區(qū)終身不退休專家,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被譽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因病于2014年5月13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1歲。
徐一戎1924年4月出生于遼寧省北寧市,1943年和1947年分別畢業(yè)于奉天農業(yè)大學農學系和東北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五十年代初來到黑龍江,投身于北大荒的開發(fā)建設事業(yè)。1979年調入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先后擔任研究所副所長、總農藝師、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兼職教授、黑龍江省水稻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北方水稻科學技術協(xié)會榮譽理事長等職務。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yè)科技人員、第四屆中華農業(yè)英才獎、全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區(qū)域)創(chuàng)新獎;被省農墾總局黨委授予終身不退休專家榮譽。
徐一戎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寒地水稻事業(yè),被中宣部列為全國重點宣傳典型人物,被中央電視臺譽為中國水稻界的“南袁北徐”。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3
徐一戎是遼寧北寧人,實實在在的東北人,一生獲獎無數(shù),被中央電視臺譽為中國水稻屆的“南袁北徐”。
我們都知道袁隆平老先生對中國水稻的巨大奉獻,卻漸漸忽視徐一絨老先生對北方水稻的貢獻。作為北方的農學學子要將徐老先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弘揚下去。
徐老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推廣和教學工作,潛心主持研究,推廣了多項在國內乃至世界領先的寒地水稻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4
徐一戎說自己“從佳木斯搬到哈爾濱一年了,可出了門就找不到家;到家了不會開門,開了門又不會鎖;頭一天見到的人第二天就忘了……”老人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上了年紀,什么都忘了。
可是有一件事,他怎么也不會忘,也許永遠也不會忘。 給稻農們講課時,老人從不帶本子,就拿著三四支粉筆,一講就是半天。別人問他:您講課時那些數(shù)字怎么記得那么清啊?他回答:我腦袋里沒別的,只有水稻。
有人說,徐一戎是個“稻癡”,他對水稻的熱愛,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但是,一個人如果能窮盡畢生精力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那他注定是無比幸福的。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5
1956年,徐一戎開始在黑龍江墾區(qū)蓮江口農場試種水稻,而此前北大荒從來都是種植小麥、大豆等傳統(tǒng)作物。要在高寒地帶種水稻,選育適合的種子是第一道關口。短短幾年內,徐一戎跑遍了北方所有的省區(qū),收集到近千份品種。對于每一個品種的生長,他每年都要采集上萬種數(shù)據。
1984年,徐一戎終于創(chuàng)造了寒地直播水稻畝產超千斤的紀錄。此后,他又先后研究出20多項在國內外領先的寒地水稻栽培成果,為我國寒地水稻大面積發(fā)展和持續(xù)高產奠定了基礎。
隨著技術難關相繼被攻克,黑龍江墾區(qū)的水稻種植面積由1984年以前的21萬6千畝,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100萬畝。近十年來,北大荒增產糧食52億3千萬公斤,其中水稻占增產總量的87%。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6
徐一戎同志是農墾科學院終身不退休研究員,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
今年85歲的徐一戎把畢生心血傾注到水稻栽培技術研究、推廣和教學上。他研究的寒地水稻栽培技術成果,目前已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廣泛推廣,成為稻農致富的“金鑰匙”。僅1993年以來,墾區(qū)的水稻種植面積就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萬畝,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近1500萬畝,水稻單產、總產分別由159.7公斤、0.4億公斤,提高到提高到2007年的531.5公斤、79.7億公斤,其科研成果在墾區(qū)推廣面積累計增效就達90多億元,實現(xiàn)了種植業(yè)結構的戰(zhàn)略性調整,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十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僅有57平方米的簡易居室里,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退休后,他拒絕高薪聘請,堅持在多年工作的崗位,每月只領取60元的返聘費。他下基層不要講課費,不報出差補助費,幾年累計達30多萬元。今年10月7日,徐一戎老先生把和已故夫人康靜云女士幾十年來省吃儉用的所有積蓄,加上10月份剛發(fā)工資全部拿出,湊足100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農墾科學院。為此,省農墾總局決定由總局和農墾科學院各出資200萬元,設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東北水稻之父徐一戎事跡故事篇7
徐一戎1943年在奉天大學農學科畢業(yè)后,又考入東北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47年走出校門后就投入到了北大荒的懷抱,在蓮江口農場開始了水稻種植研究工作?1989年徐一戎辦理了退休手續(xù)?但是即便是回了家,打電話追?相關人員找,跟在單位沒什么兩樣,他干脆又坐回到原來的辦公桌前?崗位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崗位,后來就被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返聘?1997年12月,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召開了科技人員表彰大會,會上將“終身不退休獎”頒發(fā)給徐一戎,重新明確了他在科研一線的工作位置?
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徐一戎,至今仍在水稻生產一線上奮斗不息?已經81歲高齡的徐一戎,一如既往地深入到田間地頭,走到廣大農民身邊?幾天前,徐一戎又去了位于牡丹江市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作為水稻種植專家組組長,落實國家“科技入戶”的政策,徐一戎行走在田間地頭,給農戶作指導,進行技術培訓?
有時,一些單位也想邀請他到生產一線看看,做做指導,可是考慮到徐一戎年事已高,萬一累壞了身體,就放棄了?徐一戎說,“你不請,那我就自己去?反正我來了,你也不會把我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