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的作文滿分
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1
蘇軾,你是孤獨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貶官時,身在異鄉(xiāng),在八月十五的時候也要獨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沒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蘇軾,你是無奈的,要不你就不會“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這個污濁的人間,而是想到潔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宮上的孤獨和寒冷。無可奈何只好在人間。
蘇軾,你是開朗的,要不你就不會不應有,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你是開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難全”,所以,你在異鄉(xiāng)思念著父親和弟弟。自己卻開朗的心態(tài)來面臨著孤獨寂寞。最后,你“轉(zhuǎn)朱閣,低崎戶”,而自己又“照無眠”在詩的尾端寫上了一句能表達你開拓的胸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你的的確確是才華橫溢,但是,我讀到是不一樣的你。蘇軾,我讀懂了你。
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2
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寢,水殿風來,暗香已滿,試問人,夜如何?目光穿透熒熒的窗紙,看檻外月波淡淡,玉繩低轉(zhuǎn),屈指算西風,又嘆流年偷換。
透過千年的紅塵,眺望蘇軾遠去的背影,尋找已經(jīng)走遠的靈魂……
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襲蓑衣,讓心靈沐浴著自由的春光,任憑那湖海煙雨、任憑那山高水闊都泰然度此平生,蘇軾的靈魂輪廓是瀟灑的,在瀟灑中卻絲毫不少俠氣如虹,在他看來,倒行歸隱山水中才是最為逍遙的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淘沒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無從得知,可我卻知道,這句詞過盡千古風流人物之口。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東坡的感嘆是無盡的愁,烏臺詩案的痛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彼時的他多么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夢,可過往的馬蹄聲告訴他,這是事實,悲痛之余,把樽中的美酒灑向江中,祭拜那亙古長空的明月。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吟誦舌尖這句已嚼爛的詞,突然感到一種不可言表的情愁。對自由的思念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化作優(yōu)美的文字,在高樓徘徊了千年不絕……
蘇軾的靈魂是無跡可尋的,因為他的靈魂是氣體……
只能在這里祝愿蘇軾有一個好的今生來世……
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3
詞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胡寅
東坡之詩以豪放著稱,凄凄慘慘的一生坎坷精心鑄造出詩詞的華麗,凄涼落寞平素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堅強、愛國的心和一個不屈的靈魂,還有那激昂曠達之感情,豪邁奔放之氣概,他將靈魂置于詩詞,將生命化作一道不朽的詩篇!
公元1075年正月,蘇軾獨坐窗前。對妻子深深的思念讓“夜來幽夢”將他帶入奇幻世界,在那里,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與早已幽明分拋妻子相逢,似乎又回到了那十一年相濡以沫,相親相愛的歲月。身在密州,心卻在眉州,與她生死隔絕?,F(xiàn)在的她還好嗎?在那個天堂過的還好嗎?他多么想去看看呀。但事隔多年,詩人早已白發(fā)蒼蒼,她還能認得他是曾經(jīng)自己的心上人呢?即使見了面,也無法像想象中那般美好罷。風雨十載,詩人有許許多多的話想對妻子說,但是,從何說起呢?以至于“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了罷。猛然驚醒,窗外寒風猛烈,吹斷了詩人的思緒,讓他回到現(xiàn)實,提起筆,將自己的心境化作詩篇躍然紙上,用詩歌寄托思念,字字血淚,依依不舍。
公元1076年中秋節(jié),蘇軾舉杯邀明月,試問“明月幾時有?”同時又向往著天上的那個美好的世界——那個美麗的月宮里,今年是第幾年呢?穿一襲米色長袍,微微卷起袖子,坐在如水的月光下,抬頭仰望碧玉般的月亮,白銀盤里放著月餅,輕酌一杯酒,飄飄欲仙,想要脫離世俗來到月宮仙境??墒?ldquo;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怎么又躊躇了呢?想到自己的兄弟蘇轍與自己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詩人不禁在這樣一個合家團圓的日子思念兄弟,深深手足情,何以忘懷?加之他那憂國憂民情,忠國忠民心,怎能舍棄人間投奔月宮呢?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擊,讓作者矛盾了,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拋棄祖國拋棄兄弟投奔自己所愛啊!既然無法離去,既然無法相見,只好留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福,畢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啊!事到如今,也只能這樣來勸慰自己了罷。
擁有博大的才氣,對政治局勢有自己看法,卻被貶到地方。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胸有大志的氣魄,使他在密州的郊獵中,懷才不遇的心情涌上心頭——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呀!“鬢微霜,又何妨!”即使不年輕又如何?自身理想與現(xiàn)實的重重矛盾,讓他感到無比壓抑,雖然已不再年輕,卻擁有比年輕人還要“狂”的想法,一個“狂”字概括了他的思想與心情。壓抑、痛苦、憤懣,何時才能真正被人們所認同?何時才能讓自己的思想運用到朝廷呢?這種痛苦,大概只有他能體會到吧。
蘇軾幾次游赤壁,并且都留下了千古名詩來紀念。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還是“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哀痛?政治上屢屢失意,本想從美麗景色中尋找灑脫,但依舊無濟于事。那一切,只是南柯一夢罷,夢破滅了,心依舊哀傷,不禁沒有找到輕松,反而使心情更加沉重。此時的他,正是當年,郁郁不得志的悲涼,人生的感慨。他,究竟何去何從呢?
唯有將心境化作豪邁詩篇,揮毫寫出,將永駐人間。
他,一改宋詞中凄凄楚楚的婉約風格,開創(chuàng)豪放詩詞;他,才華橫溢,卻一直懷才不遇;他,不畏挫折,歷經(jīng)坎坷,終于鑄成壯麗詩篇!
蘇軾的一生,就是一首詩,一支絕唱!
>>>下一頁更多精彩“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
p副標題e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4
走進李白
當異國的明月高懸天際,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是誰在窗邊黯然銷魂,思念遠方的故鄉(xiāng)?
當平羌江上的半輪秋月,倒影在流動不停的江水中,是誰在小船上戀戀不舍,懷著惆悵的心情去了渝洲?
當黃鶴樓旁陽春三月,楊柳如煙繁花似錦,是誰仍徘徊于滾滾流逝的長江旁,望那一葉小舟,久佇不肯離去?
擁有一身才華,本可在官場上展現(xiàn)他的智慧,然而他卻性格傲岸,不為權(quán)貴所容,不屑混于那黑暗的官場,目睹帝王權(quán)貴荒淫奢侈,難以容忍社會的腐敗.一灑衣袖,毅然帶著他滿腹的才華與世隔絕,歸隱山林,字號青蓮居士.
他,"天生我才必有用, "那是對自信的不羈.
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對寂寞的自得其樂.
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是對自然的無限向往.
漫漫紅塵外,飄飄天地間.
身為詩仙的他,如那閑云野鶴,遁手山水之中.
念人間無情,唯愿與山水為伴.
他,浪漫,瀟灑,孤傲.卻有一腔報國熱情.長年顛沛于異國他鄉(xiāng),癡念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
江水依舊東逝水,池魚依舊念故淵.而唯有他---李白,久懷愛國之心,在迷茫的世間清醒地走了一回 !
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5
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是我最喜歡的詩人,在我的眼里,發(fā)髻高聳、長袍飄然、左手握酒壺、右手舉酒杯,對著蒼茫的天空、對著一輪孤月,仰天大笑:“安能摧眉折腰侍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這樣慢慢的,心湖里蕩起片片漣漪,青蓮居士從遙遠的唐朝徐徐的向我走來......
我眼里的李白不畏強權(quán),才華絕世。少年時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文武全才。然而唐玄宗只讓他侍詔翰林,做文字侍從之臣。仕途的不順,社會的黑暗,當朝皇帝沉溺于楊玉環(huán)的美色之中,夜夜笙歌,那里管人民的疾苦、社稷的安康?李白的詩里流露出太多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沼幸磺粺嵫?、滿腹經(jīng)綸,卻不能才盡其用,然而,決不阿諛奉承、摧眉彎腰。借著酒勁讓楊貴妃寵愛的太監(jiān)高力士為其脫靴磨墨,蔑視強權(quán)、挑戰(zhàn)皇威,嬉笑怒罵,何其痛快!
我眼中的李白是熱愛祖國山河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站在盛唐詩壇的最高峰,是風流倜儻的真名士!贊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現(xiàn)黃鶴樓美景“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字里行見又流露出童稚的想象力“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他的眼里、他的字里流露出對祖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無限眷戀!
我眼里的李白渴望從軍展抱負,憐惜守護邊關的將士。李白仗劍走四方,詩里透露出投軍抗敵的意愿。“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對戍邊戰(zhàn)士的無限理解“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舍家離子,只為報效國家,奈何皇上不委以重任,只能獨自憂愁:“白發(fā)三千丈”多少的無奈,多少的凄涼,使得華發(fā)早生?
我眼中的李白珍惜愛情、重視友情,是個敢愛敢恨的性情中人!“妾發(fā)處覆額,折花門前倒,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沒有對美好愛情的忠貞不渝,怎能留下青梅竹馬的傳世佳句?“長相思,摧心肝”親愛的人啊,隔著千山萬水,讓點點思念隨著白云飄進你的夢鄉(xiāng)!李白對朋友肝膽相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賀之章、杜甫都是他的知己、他的文友。
安史之亂,李白隱居廬山,應邀入幕永王門下,力主永王滅賊,不久永王敗北,李白因此入獄。至德二年,被判長流,此時李白已到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公元75年,被赦免,公元76年,與世長辭,終年62歲。一顆照亮世界文壇的巨星隕落了,但他的詩歌、他的才情卻在這滾滾紅塵中一代代的流傳下來,永不泯滅......
關于古代詩人的作文篇6
走進杜甫
唐朝,自古便被稱為詩的國度。無數(shù)優(yōu)秀詩人吟誦出情景交融、氣象萬千的佳作,使唐詩成為中國詩史的輝煌巔峰。在群星薈萃的詩壇上,最耀眼的應數(shù)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而在這四人中,杜甫沉韻的詩風、精簡的語言、以及他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愛。現(xiàn)在,就讓我們掃開歷史的塵埃,一起走進杜甫,走進他那憂國、傷時、憐民的杜詩中去。
杜甫,唐朝詩人。少年時即以詩賦受長者稱許。到后來,還被稱為唐詩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頓挫、精切而毫無斧鑿痕、凝煉卻又揮灑自如,被稱之為唐詩最高成就。故后人尊稱他為“詩圣”。又因為他的詩揭露了朝廷的腐敗、反映了民間的疾苦,所以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他三十五歲進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門楣。可是事與愿違,十年應舉,皆名落孫山。這也就使他逐漸接觸社會下層寫下了揭露當時天寶弊端的《兵車行》、《麗人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長安、洛陽淪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破滅,之后便過著流浪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便是叛軍攻入長安后的一副社會縮影,包含詩人的切身悲痛。杜詩成為一代詩史由此開始。之后陸續(xù)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板》“三吏”、“三別”這些詩描繪的一幅幅慘絕人寰的畫面皆反映了戰(zhàn)爭的殘酷、時代的悲劇。三男鄴城戍,二男新戰(zhàn)死。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以《秦州詩》為轉(zhuǎn)折后,杜詩不以陳事為主,而是自嘆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zhì),而是淡化為時隱時現(xiàn)的背景。如:《登樓》、《白帝》、《登高》……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嘆、憂國、傷時與憫民。
公元770年,巨星隕落,一代“詩圣”杜甫病死湘江走完了他孤獨、坎坷的一生……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