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
高考范文議論文篇1
一個人內(nèi)心是需要堅硬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當(dāng)代,風(fēng)情萬種的林黛玉本就難以生存,薛寶釵那樣雷厲風(fēng)行的人才可以獨當(dāng)一面。這個發(fā)展迅猛的社會,競爭不斷壓力不減,你不堅強,脆弱根本沒人管。受了委屈,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yīng),工作的不順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會有人寵你照顧你,這個時候不堅強,不讓自己變得堅硬起來,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會有人給你半分憐憫半分同情,在這個社會,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與競爭,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人們承受的極限,前段時間往上特別流行的一句話說,不管晚上經(jīng)歷了怎樣的泣不成聲,明日醒來世界依然車水馬龍。沒人管你背后的辛酸與無辜,沒人會管你內(nèi)心的掙扎與無助。在此種境地,你不堅強,脆弱給誰看?哭幾聲是不是一起哦餓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當(dāng)然不可能,這個社會,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堅強的人們的存在,才日益快速發(fā)展起來。
然而,一個人堅強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會演變成一種機械化,機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鐵,下班回家,吃飯,睡覺,一切索然無味,寡淡的幾乎將人逼瘋。這個時候,你還會因為聽到一首好歌感動的熱淚盈眶嗎?你還會跟著電影里主人公命運的起承轉(zhuǎn)折或哭或笑嗎?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潑的小學(xué)生們蹦蹦跳跳的手拉著手上學(xué),還會不自覺的露出欣慰愛憐的微笑嗎?如果你還會,說明你內(nèi)心還溫柔著,你的生活沒有被這種所謂的都市規(guī)則徹底掩蓋。因為溫柔,會為一只貓感動,會為一只鳥駐足,辛苦繁雜的生活過后,偶爾還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會只是枯燥無聊,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是有童話存在的。
每個人都想盡力過得好,開心一點,無憂無慮一點,單純一點。無所謂溫柔也無所謂倔強,一個人呆著時,聽點音樂打發(fā)一下時間,悠揚的旋律緩緩圍繞自己,投入整個身心去感受去體會音樂里的世界。靜靜的感受自己的世界,與朋友聚在一起時,跟著大家伙起哄熱鬧叫囂,仿佛生命就在于這樣瘋狂的折騰,樂此不疲。
從朋友那里聽過這樣一句話,說,有時候一句話就能讓我們淚流滿面,有時候也發(fā)現(xiàn)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遠的路。
淚流滿面是因為內(nèi)心還溫柔,咬著牙走了很遠的路是因為依然倔強。對于這以后遙遠的未知的生活,我們溫柔的倔強。
高考范文議論文篇2
智慧是一種心鏡,境由心生。
心基吸智,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心若有慧,則宛若長空旭日終至至靈之境。
民國課本中有這樣一段話:“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
我想,在茫茫綠原上看花的那只羊便是智慧的,它看花的景象,便是智慧獨有的景象。正如《平凡的世界》中所說,人生的意義不是吃飯這么簡單,還應(yīng)有更高的追求。
誠然,智慧對人類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要有拋開物質(zhì)層面的精神追求。只有不被浮華物質(zhì)遮住雙眼的人,才是有資格稱做智慧的人。
再進一步講,擁有大智的人,不僅有精神追求的,更有特立獨行、超然物外的膽氣。zuowenzx.com
我曾驚嘆于朱耷的《墨魚圖》。那只翻著白眼的魚訴說了怎樣的智慧心語?不言而喻!我十分敬胃這位明朝遺老,高蹈乎八荒之表,亢心乎千秋之間……
如果說朱耷的智慧是一種氣象,那么,莊子“超乎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智慧便是一種至鏡。超脫于生命本相的空靈之境,乃是禪與道的完美契合。
李叔同青天白日以映事,明鏡止水嘆澄心,霽月光風(fēng)以待人,便禪一般地詮釋了朱耷的氣象和莊周的至境;超乎生命本身,肇乎天地萬物,故能在圓寂之前,嘆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通往智慧的空靈之境,是沒有捷徑的,需要全身心地領(lǐng)悟。悟人生沉浮,悟涅磐境界。必要時,可學(xué)一學(xué)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于大自然中,領(lǐng)略融身于天地之間、放眼于銀妝世界的寥廊與凝重。
生命本就是一場鍛煉,智慧便是那最終的升華。修一顆智慧之心,成一番智慧之境,于生命無悔,于本心無愧。
高考范文議論文篇3
當(dāng)?shù)计评O而出翩翩飛翔之時,是對美麗的堅守,讓它不計疼痛,華麗蛻變,流連百花之中;當(dāng)蒼鷹飛翔藍天睥睨萬物之時,是對搏擊長空渴望的堅守,讓它忍受痛苦煎熬,成為天空之王;當(dāng)溪流奔騰而下一往無前之時,是對東匯入海夢想的堅持,讓它度過千難萬險,成就壯美之姿。堅守,不僅僅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風(fēng)景,更能收獲別人意想不到的榮光。
堅守到底,氣節(jié)之系。
在一望無涯的茫茫孤漠上,一位白發(fā)老人手持漢節(jié),頭戴氈帽,背后跟著他的羊群。他佝僂著身體始終朝著中原的方向遙望,十幾年如一日,風(fēng)雨無阻,他把自己站成一具雕像。那個遙遠的地方是大漢朝,他的家園故國所在,他就是蘇武,大漢使臣。他被困匈奴十多載,身處苦寒之地,渴飲雪,饑吞氈,匈奴威逼利誘,他不為所動,始終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他朝朝暮暮充滿的是對大漢朝的思念,就是這份對故國的眷念之情,讓他熬過苦難歲月,走過腥風(fēng)血雨,最終等來了歸漢的那一天。
是對氣節(jié)寧死不屈的堅守,成就了歷史上的這段佳話,也成就了他的萬世英名,為我們后來人樹立了忠貞愛國的光輝典范。假如沒有這份堅守,蘇武還會被后世銘記,尊崇嗎?不會,歷史和人民只會牢記那些堅守氣節(jié)的高尚之人。
堅守到底,格之所存。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西南聯(lián)大教書時,生活清苦,內(nèi)戰(zhàn)加之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使他終日食不果腹,饑腸轆轆,在病榻上輾轉(zhuǎn)的他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他告誡自己的家人,寧可餓死,也不能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后來毛澤東稱其:“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朱自清堅守的不僅是個人的尊嚴,更是堅守了華夏民族的骨氣和尊嚴。他用行動充分證實了他人如其名,確實做到了“自清”。
堅守到底,志之所在。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堅守。三閭大夫“忠而見疑惑,信而被謗”,汨羅河畔,他懷石自沉,九死無悔,這是一名士大夫?qū)髧镜膱允?魏武揮鞭東指,老當(dāng)益壯,雄心不已,這是一代豪杰對建功立業(yè)之志的堅守;魯迅以如椽大筆,橫掃一切反動勢力,這是一位文化旗手對救國救民之志的堅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志趣功業(yè)在哪里,堅守下去的信念就會跟隨到哪里。
《游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只有堅守下去,才能欣賞到那因中途放棄而錯過的美景。
有了堅守的信念,種子就能沖破泥土,開出美麗的花來;有了堅守的信念,航船就能劈波斬浪,直掛云帆濟滄海;有了堅守的信念,人就可以山登絕頂,自成高峰。